我国传统高发的食管癌 、胃癌、肝癌等肿瘤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然较重。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中新社记者:你曾表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应为更多国家所用。
2015年以来,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相关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美国著名保护生物学家托马斯洛夫乔伊(Thomas E. Lovejoy)在1980年提出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一词。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前面临哪些挑战?为何需要全球合作? 解焱: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的三十年时间里,虽然在理念上达成了一致,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不够理想。物种之间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复杂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关系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态系统维持健康。以你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历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如何才能调动各个国家的意愿? 解焱:2005年,我进入世界著名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负责中国项目,我有机会到羌塘研究藏羚羊,安徽研究扬子鳄,前往东北研究东北虎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同样,国家也是这个道理。而中国通过实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战略,根本解决了过去各个部门规划之间的矛盾问题,将生态保护纳入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文圣常同志1946年赴美国进修,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长期致力于海浪研究和物理海洋教育事业,为开拓和奠定我国物理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者:廖洋 李华昌 左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1 16:24:5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缅怀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甲烷观测卫星,计划开展国际组网观测,再结合无人机以及地面观测网等多平台观测优势,多角度、更全面评估甲烷排放。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989-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这种偶极子结构已经被证实与热带的大气环流相关,降水的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影响了甲烷排放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海温预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预测该区域的甲烷排放, 冯量说。本文的结果表明,热带海温模式可能为甲烷排放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这可能有助于管理未来的排放。
期待多角度全面评估 2021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安排和打算,包括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推动出台中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甲烷的寿命仅有8-11年,约为二氧化碳的十分之一,其减排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抑制全球升温过快的目的。此外,甲烷也影响着对流层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臭氧浓度的变化。在最近的20年中,1999-2006年期间大气中甲烷浓度基本没有变化。
冯量表示,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通常是使用观测、统计方法或者地面模型计算单一源的排放。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各个研究的重复计算而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同时这种方法还有一定地时间滞后性。如何利用现有的观测预报手段预测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刘毅说:这个问题比较困难,目前还是一个研究空白。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研究人员利用日本碳监测卫星甲烷观测数据,结合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并不是稳定变化的。以南美洲热带地区为例,该地区东北部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东部的海温异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西南地区的降水与热带北太平洋的海温变化是负相关的。
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1 12:43:0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全球甲烷增长速率变化:热带排放贡献超80%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加了一倍多,甲烷加倍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中贡献约20%。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研究发现,2010~2019年热带陆地排放对全球甲烷浓度变化的贡献超过了80%,他们还首次提出海温可用于预测全球大气甲烷变化。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近十几年甲烷的增长是由于排放增加造成的,其中热带作为重要的排放源地,其排放变化会显著的影响大气中甲烷浓度增长率的变化。甲烷主要是由土壤中的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产生,热带降水充足,分布着大量的自然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为甲烷菌生产甲烷创造了良好的厌氧环境。审稿专家认为,本文使用模型和卫星观测来评估甲烷的区域排放量,重点介绍了对全球甲烷排放贡献更大、对全球甲烷排放变化贡献更大的热带陆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据刘毅介绍,目前全球地面观测网的观测站点分布比较稀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提供的观测信息十分有限。论文第一作者、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冯量指出,研究数据测算表明,热带每年排放的甲烷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0%,在2010-2019年的排放变化可以解释同时期约84%的大气甲烷浓度增长率。
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朱思虹说。论文作者之一刘毅表示,在20年尺度范围内,甲烷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
在新方法的支持下,研究首次发现,海温变化与南美热带地区和非洲中部在雨季和干季的甲烷排放显著相关。刘毅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甲烷排放及其变化问题仍未达成共识。
朱思虹进一步解释道,甲烷的排放源主要分为煤炭和油气、农业、牲畜、垃圾填埋等人为源和湿地、内陆淡水、生物质燃烧、冻土等自然源。甲烷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4倍 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中国和美国联合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提到甲烷排放对于升温的显著影响,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
由于结合了近乎实时的浓度观测信息,可以更加高效地为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2021年9月发射高分五号02高光谱卫星正在测试阶段,即将提供观甲烷测数据,未来新一代碳卫星TanSat-2和即将入轨的大气监测卫星(DQ-2)将具备高精度高分辨率甲烷观测能力,助力全球甲烷收支评估。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多平台观测数据提供更加精确的中国甲烷排放评估结果,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从2007年开始,甲烷重新恢复了增长,而且2014年以后甲烷浓度的增长速度更快了,这种不稳定变化主要是由于甲烷源汇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天地一体化新方法填补空白 大气甲烷浓度观测是精确评估全球和地区甲烷排放的关键环节。
碳同化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利用卫星、飞机和地面观测大气浓度信息反推出甲烷的排放总量,这种方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排放总量评估的不确定性。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IPCC在预警全球升温的严峻形势外,也首次阐述了甲烷排放控制对减缓气候变暖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这些地区的排放量与2010-2019年期间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以及海表温度(SST)[GYL1] 变化有关,热带SST和热带甲烷排放之间的这种联系可能为未来甲烷增加提供某种程度的潜在可预测性。卫星遥感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2010~2020年间研发的温室气体卫星受限于观测覆盖范围不足,同时还受到云和气溶胶的影响,数据不够完整
论文第一作者、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冯量指出,研究数据测算表明,热带每年排放的甲烷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0%,在2010-2019年的排放变化可以解释同时期约84%的大气甲烷浓度增长率。这些地区的排放量与2010-2019年期间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以及海表温度(SST)[GYL1] 变化有关,热带SST和热带甲烷排放之间的这种联系可能为未来甲烷增加提供某种程度的潜在可预测性。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期待多角度全面评估 2021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安排和打算,包括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推动出台中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
朱思虹进一步解释道,甲烷的排放源主要分为煤炭和油气、农业、牲畜、垃圾填埋等人为源和湿地、内陆淡水、生物质燃烧、冻土等自然源。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朱思虹说。
审稿专家认为,本文使用模型和卫星观测来评估甲烷的区域排放量,重点介绍了对全球甲烷排放贡献更大、对全球甲烷排放变化贡献更大的热带陆地区域。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989-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如何利用现有的观测预报手段预测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刘毅说:这个问题比较困难,目前还是一个研究空白。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研究人员利用日本碳监测卫星甲烷观测数据,结合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